Himalayan Art Resources

Buddhist Protector: Mahakala Confusions (佛教保护神: 玛哈嘎拉释疑)

Mahakala Confusions (English)

佛教保护神: 玛哈嘎拉释疑

类别解释:
玛哈嘎拉
(Mahakala) 这一词汇是对一种神祇类型的泛称, 其并非单指向一个特定或是具有数个
化身的个体。 玛哈嘎拉可以作为观想本尊,也可以作为金刚乘佛教中的主要保护神存在。但无
论是上述两者的哪一种情况,玛哈嘎拉都是属于超世神祇
(Wisdom Deity) 的范筹, 而非属世间
神祇
(Worldly Deity)。 从视觉上来说,玛哈嘎拉有着许多种不同的外型样貌与肤色。其中部分
的类型是属于观想本尊,包含了那些描绘在坛城中的玛哈嘎拉
; 但也有其他来自于各种不同的
经文或是宗教传统的玛哈嘎拉则仅是作为保护神。

外观:
典型的玛哈嘎拉是以忿怒相外观呈现。在图像学上,除非能从其他图像特性或脉络中找出身分
判定的线索,否则如何分辨玛哈嘎拉与其他种的男性忿怒相神祇并非易事。佛教艺术中的忿怒
相外观是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以及其他经典中来自愣枷岛上的罗剎鬼神。一般而言,这些罗
剎会被描绘为具有矮胖的身躯与凶恶的神情。其双目充血而圆睁,而血盆大口中舌头松软、獠
牙裸露
; 其头发向上弯曲,而身体上则以头骨与骨饰以及蛇与动物的尸皮作为饰品。在佛教脉
络下,玛哈嘎拉经常被描绘为被象征纯净意识的火焰所环绕。

来源:
关于玛哈嘎拉的实修法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梵文密续版本: 分别是五十章玛哈嘎拉密续、二
十五章玛哈嘎拉密续,以及八章玛哈嘎拉密续。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密续文本的章节中,也有对
其他特定型式的玛哈嘎拉与实修方式的描绘。这些叙述往往对应于该密续文本的主要内容与其
主要实修本尊。

数目:
有种错误的说法认为存在着七十五种不同型式的玛哈嘎拉。这个错误的认知源自于十九世纪西
方研究对于香巴噶举中关于宝帐玛哈嘎拉文本的误读。事实上,文本中所叙述的是玛哈嘎拉伴
随着七十五尊眷属。在藏语中,这七十五尊眷属被称为
"怙主"(mgon po)。 在藏语语境中,"怙主" 主要是作为如三怙主(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所有类型的玛哈嘎拉与其他特定
的包含寂静相与忿怒相神祇的他称。此外,所谓的七十五怙主这一词汇也被用在描述世间保护
神白哈尔的外部眷属上。因此,对于藏语
"怙主" 一词的误解,导致了西方研究中长期存在着共
有七十五种不同类型的玛哈嘎拉这样一错误认知。事实上,就目前的文本数据而言,玛哈嘎拉
的类型应该是没有到七十五个。但并不排除在未来可能从文本中发现更多的类型。

宝帐玛哈嘎拉
宝帐玛哈嘎拉
( Panjaranata Mahakala ) 是喜金刚及其相关密续的保护神。关于其图像描绘与仪轨
记载于金刚帐幕续文本
(Vajra Panjara Tantra) 的第十八章之中。该密续文本源自于印度梵文文
献并专作为喜金刚密续的注释续。所谓的金刚帐幕(
Vajra Panjara)一词,意指一金刚乘佛教
坛城受到无数的不同尺寸的金刚杵所构成的蛋型环幕所环绕。该密续的名称为金刚帐幕,而该
文本所描绘的玛哈嘎拉也因此而得名。其全名為
Vajra Panjara Nata Mahakala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学者,如
L.A.瓦德尔与A.格伦魏德尔等人认为,由于宝帐玛哈
嘎拉的名称中具有帐幕的含意,因此这尊神祇是被以帐篷为家的蒙古与西藏牧民视为其保护神
。 这个学术上的谬误却因与蒙古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吻合而得到支持。一般认为,宝帐玛哈
嘎拉最初是在十三世纪时由萨迦派大师八思八引入蒙古,并在八思八与蒙古大汗忽必烈之间的
独特关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婆罗门玛哈嘎拉
婆罗门玛哈嘎拉
(Brahmarupa Mahakala) 是由萨迦派的早期创始人所创造,其目的是用来在特
定场合隐藏四臂大黑天的样貌。在萨迦派中,未受过灌顶的修行者被认为是不适合接触到忿怒
相神祇的造像或是图像,并因此创造出以译经师
Nyen之婆罗门仆从的相貌的玛哈嘎拉图像类型
。 婆罗门玛哈嘎拉是各种类型的玛哈嘎拉之中唯一一尊以成就者外貌显现的神祇,而非是典型
的忿怒相外观。

婆罗门玛哈嘎拉简史: 当伟大的西藏译经师
Nyen自空行母Risula处得到了文殊密集金刚的法门
时,空行母同时也以密集金刚密续对其进行一种特殊型式的四臂玛哈嘎拉灌顶。在此同时,她
也赐与了译经师一位具有深肤色的婆罗门随从。当他们一行来到尼泊尔时,这位婆罗门随从改
以一僧人的样貌示人以利在西藏旅行。在
Nyen译经师圆寂之后,这位僧人又持续地跟随了南喀
乌巴喇嘛
(Lama Nam Ka'upa)与萨钦贡噶宁波(Sachen Kunga Nyingpo)

鴉面瑪哈嘎拉
鸦面玛哈嘎拉
(Kakamukha MahakalaKakasya Karmanata) 是四臂大黑天的主要眷属成员,或者
是其化身。 鸦面玛哈嘎拉为黑色,首部为鸦头为其特色,有两只手臂并且在部分案例中还带有
翅膀。 其可以在关于四臂大黑天主题的绘画或是造像组中出现,并且很容易与热琼巴

(Rechungpa) 传承中黑色的迦楼罗为混淆。

观世音菩萨化现:
根据八章玛哈嘎拉密续,六臂白玛哈嘎拉,即白如意珍宝依怙主
(Shadbhuja Mahakala),是观世音
菩萨的一种化现。 这种形式的玛哈嘎拉在历史上与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有着密切的关联。

"Shadbhuja" 一词即是意谓 "六臂"。 除了八章玛哈嘎拉密续之外,其他所有形式的玛哈嘎拉绝 大部分都是金刚总持或是来自无上瑜伽的各种实修本尊诸如喜金刚,胜乐金刚或是密及金刚等
的化现。具有六臂的玛哈嘎哈亦有许多不同类型,而这种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化现的玛哈嘎拉有
可能是出自于宁玛派的伏藏。

与陪胪的差异:
密宗佛教中的玛哈嘎拉与印度教湿婆派中的陪胪
(Shiva Bhairava) 并不是同一种主体,也並非
是同一种神祇。縱然在这二者之间的确是存在著共通的文化符号,但在本质上,二者是分属于
不同系统的神祇而有着不同的起源、作用和目的。